红楼梦中医病理现象的诗性与理性(4)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营造情景交融的情境 生病是现实人生不堪忍受的“八苦”之一,而在文学作品里,疾病却成为作家塑造个性、营造情境的方便手段。《红楼梦》中

(三)营造情景交融的情境

生病是现实人生不堪忍受的“八苦”之一,而在文学作品里,疾病却成为作家塑造个性、营造情境的方便手段。《红楼梦》中生病生得最脱俗雅致的是林黛玉。林黛玉不生病,就不成其为林黛玉;《红楼梦》缺失了生病的林黛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要减去一二。《病潇湘痴魂惊恶梦》一回,林黛玉梦见父亲续弦,继母将她许配人家,贾府要打发她回家,宝玉剖心给她看,醒来“只听得外面淅淅飒飒,又像风声,又像雨声。……自己扎挣着爬起来,围着被坐了一回。觉得窗缝里透进一缕凉风来。吹得汗毛直竖,便又躺下”[14]。黛玉生病必定因多愁多虑而起,而以诗意排遣了结。“第三十四回”黛玉收到宝玉差晴雯送来的两块旧手帕,睹物伤情,“不觉神魂驰荡”“一时五内沸然炙起”[15],在手帕上题诗三首,其三写道:“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16]写完“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17]。林黛玉所居潇湘馆,本来与诗、病、愁十分契合。青春之愁、相思之苦、少女之病,在潇湘馆千百竿竹子的映衬下,更增添了幽静清怨的气氛。林黛玉当初选择住进潇湘馆,也是性情志趣所投:“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18]题帕诗其三隐含娥皇、女英泣舜后溺于湘江典故,既以湘妃竹寄托心声,也暗合“还泪”宿因,同时暗示了宝黛爱情悲剧结局。“与这三首突出写‘泪'的绝句有关的几回情节,很像是后来宝黛悲剧的一次小小的预演”[19]。而林黛玉身心病患也因此萌生,直至临终焚稿断痴情,说明题帕诗不仅是见证宝黛情感“旧约”的信物,也是黛玉心疾加重的病机。《红楼梦》中较少单纯写风景,正如周汝昌所言,“雪芹写景,并没有什么‘刻画'之类可言,他总是化景为境,境以‘诗'传”[20],题帕诗借“千竿竹”抒情,幽竹苦情相应,心病诗情交加,更见其情之缠绵悱恻、其境之幽怨销魂,可见,愁病在“化景为境”、营造情景交融情境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王熙凤料理秦可卿丧事,协理宁国府,尽显执事理家、经纶世务本领,若将贾府比作朝廷,王熙凤可谓具有经国治世才具。对王熙凤这个形象,多有负面误读,周汝昌则不以为然,认为王熙凤、贾琏“虽够不上‘完人',却既有才干,也颇有正义感”[21],在她的打理下,贾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苟延残喘,直至积弊难返、大限来临。某种程度上,王熙凤这一形象上隐含着贾府气数,她威风八面之时,也是贾府显赫一时之际。这个气场足、才量大的巾帼女流,也随着贾府的衰败而气势渐弱。若说贾府被抄家是从精神上摧毁了王熙凤,而之前长期劳碌和小产崩漏所致的虚劳症,则先从机体上削弱了王熙凤的意志,步步败落,竟至落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惨下场。高鹗续书第一百零一回“大观园月夜感幽魂”,写王熙凤和丫头丰儿晚上来到大观园,“只见园中月色比着外面更觉明朗,满地下重重树影,杳无人声,甚是凄凉寂静。刚欲往秋爽斋这条路来,只听呼的一声风过,吹的那树枝上落叶满园中唰啦啦地作响,枝梢上吱喽喽发哨,将那些寒鸦宿鸟都惊飞起来”[22]。接着秦氏亡魂显形,提醒“立万年永远之基”之事,王熙凤惊怖异常,自觉不吉。此时正是贾府多事之秋,充满了风雨飘摇、行将崩溃的不祥预兆。而之前的探春远嫁、黛玉病故、宝玉疯癫等悲伤之事,已经烘托出浓厚的悲愁氛围,此时贾府败象已现,至第一百零五回,便是“锦衣军查抄宁国府”的悲剧收尾。伟大的作品总是裹挟着一股情境氛围的洪流,将人物心境、自然环境和无形的兴衰之道融合在一起,显示了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中所包含的强大逻辑力量。

三 《红楼梦》中医病理现象的理性特征

(一)忧思成疾的情志病

林黛玉、贾宝玉、秦可卿、柳五儿,这类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人物,对外部世界和情感对象的反应敏感而纠结,皆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的“情种”。“情种”之多情在文学作品中浪漫感人,于身心健康则大为不利,常因不稳定的精神因素,“破坏了脏腑之间和体内外的相对平衡状态,使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而引发疾病,包括情志病及内、外、妇及五官等科许多疾病”[23]。具体表现为不寐、郁证、脏躁、癫狂、百合病等病症。相反,性格大气的史湘云和贾探春则很少生病,尤其是这种神不守舍的情志病。而论其遭际命运,史湘云比林黛玉更不幸,自幼失去怙恃,依靠叔叔婶婶生活,经常要为家里人做些针线。贾探春身为庶出,其母赵姨娘其弟贾环经常闹腾不休,惹人嫌恶,令性格要强的探春羞愤不堪。这两个人物的命运结局虽然“倾巢之下”,难得完卵,但身心康健。说明人的性情不但是命运形成的根源,也是颐养身心的关键,可见《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不仅符合生活逻辑,也契合医理医道。

文章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网址: http://www.lnzyzzzz.cn/qikandaodu/2021/0722/692.html



上一篇: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中医叙述及其文化政治
下一篇: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进

辽宁中医杂志投稿 | 辽宁中医杂志编辑部| 辽宁中医杂志版面费 | 辽宁中医杂志论文发表 | 辽宁中医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辽宁中医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