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中医以文心雕龙黄帝内经为(4)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开展文学批评的基本动机与医生看病是相同的,即都是因为某种“疾病”的出现而产生。而且,如同医生看病一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开展文学批评的基本动机与医生看病是相同的,即都是因为某种“疾病”的出现而产生。而且,如同医生看病一样,诊断(即描述或指出症状、探究病因)是批评家开展文学批评的前提条件。事实上,不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还是其后的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在疾病意义上,发现文病、诊治文病的以病论文是一种普遍现象。南朝萧子显看似在《南齐书·文学传论》里把当时的文章明确区分为三体,实际上是指谪为三类。如其中“一则启心闲绎,托辞华旷,虽存巧绮,终致迂回,宜登公宴,本非准的。而疎慢阐缓,膏肓之病,典正可采,酷不入情”。(21)《二十五史》(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隋代刘善经曾盛赞李充的《翰林论》“褒贬古今,斟酌病利”、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区别优劣”(22)《弘法大师空海全集》(五),东京:筑摩书房1986年版,第64页。,认为他们是批评者的表率。唐代以病论文现象堪比六朝,诸如皇甫湜的“声病”说(23)皇甫湜《答李生第一书》里有“浮艳声病之文”之说,参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选》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页。、刘禹锡的“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三代之文至战国而病,涉秦、汉复起,汉之文至列国而病”(24)刘禹锡:《礼部员外郎柳宗元文集序》,载姚铉编:《唐文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之论等。宋代的严羽、朱熹则常常以指谪瑕病开始诗评或论文道,如前者认为“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25)严羽:《沧浪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37页。后者云:“今东坡之言曰:‘吾所谓文,必与道俱。’则是文自文而道自道,待作文时,旋去讨个道来人放里面,此是它大病处。”(26)朱熹:《朱子语类》(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19页。

而清代甚至近代文学批评,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以病论文的一脉相承和普遍性,而且更进一步昭示了“掎摭利病”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刘大櫆、周济分别明确采用“病痛”“犯……病”类语词表述论文。前者云:“魏叔子文之大病痛,在好做段落,狠其容,亢其气,硬断硬接,议论文尤多此种。”(27)刘大櫆:《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后者曰:“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讬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讬也。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28)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清光绪四年刻本。刘熙载常以术语“病格”(29)刘熙载《艺概》云:“或问:诗偏于叙则掩意;偏于议则病格。”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2页。论诗。章学诚更是出于“为文之根本,求无病于文章”的认识,以及深感于“文章一道,自元以前,衰而且病,尚未亡也”(30)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上),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87页。本文以下引章学诚语,如不详注,均出自此。或“兹见近日作者,所有言论与其撰者,颇有不安于心”(《古文十弊》)而开展文学批评。他惯常用“文弊”指称文病。(31)章学诚所说的“弊”含义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里所说的“病”相同。如在解说他提出的“古文十弊”时,他常用语词是“病”。诊治文病是他许多文章里的模式,诸如《古文十弊》《黠陋》《俗嫌》《俗忌》《文集》《文理》等。至于皇甫湜“于韩门,所得最为粗浅,而又渐染中唐奇碎之病,宜其有是累也”(32)章学诚:《皇甫持正文集书后》,载《章氏遗书》卷八,嘉业堂本。、“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诗教》)之论,在章学诚论文里更是触目即是。当然,从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看到“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以及“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33)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220页。之类批评时,我们也不会感到惊讶。

二、五大类15种文病

“掎摭病利”的人更像是一个医生。从以刘勰为代表的文学批评家所诊断出来的众多文病种类中我们不难发现:对文学现象进行把脉、诊断、指出症状、分析病因、确诊病、开出治疗的药方,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套路。在这一过程中,批评者扮演着指点江山、掌握权威话语的医生角色。

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以病论文现象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人们在文章中只是三言两语、零星地以病评论作家或作品,或泛论文学现象;二是人们把文病划分成种种类别,区别对待,如沈约等人的“八病”、隋代刘善经的“文笔十病”、唐代王昌龄的“六病例”和“犯病八格”,以及清代章学诚的“古文十弊”等;三是人们所说的文病大部分都是针对诗病特别是声律而言的。与之相比,刘勰不仅也基于“医药攻病,各有所主,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书记》)的认识,对文病特别是诗病分门别类并加以探讨,而且,他最早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了除诗歌体裁以外的其他文病,对后世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影响深远。仅从批评话语里明确出现“病”或包含“病”义、与病相关的语词来看,刘勰就在《文心雕龙》里提到了15种文病,即“吃文”、“肬赘”、“骈枝”、“瘠义”、“诡异”、“龃龉”、“同字相犯”、“字形肥瘠”(或“瘠字”和“肥字”)、“事孤”、“乖谬”、“寡闻”、“舛滥”(或“尤烦”)、“不周”、“诋诃”、“讹”。下面,我们把它们概括归纳为声律病、繁杂病、字病、用事病和文类病五大类加以论述。

文章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网址: http://www.lnzyzzzz.cn/qikandaodu/2021/0722/689.html



上一篇:这人和人就是缺共振
下一篇:鲁迅为何骂中医是骗子

辽宁中医杂志投稿 | 辽宁中医杂志编辑部| 辽宁中医杂志版面费 | 辽宁中医杂志论文发表 | 辽宁中医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辽宁中医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