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中医以文心雕龙黄帝内经为(15)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医多元综合的理念和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里体现得非常充分。尽管六朝时期出现了“有韵之文谓之文”“无韵之文谓之笔”的“文”“笔”之分,但

中医多元综合的理念和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里体现得非常充分。尽管六朝时期出现了“有韵之文谓之文”“无韵之文谓之笔”的“文”“笔”之分,但是,与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传统诗学里狭义文学观念相反,以刘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学里占统治地位的是广义文学观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相关。对此,刘勰在《原道》篇有明确的论证。基于人、文与天地万物同源同构的认识,采用类比思维的方式,他认为正如万物有“文”一样,人也有“言之文”。此“言之文”指述的对象是人的一切言语形式——既包括一切书面语言作品,也包括口头的言说形式。刘勰以“发口为言”(《总术》)立论,明确反对六朝时期的“文”与“笔”之分,不仅认为以《六经》为代表的各类书籍,以及“诗”“赋”“赞”“颂”“奏”“券”“令”“律”等是文,而且人们看病的药方(即“方”)、占卜的“占”(即“占”)、道士的“符”(即“符”)、《九章》算术(即“术”)、契约(即“契”)、状子(即“状”)以及“舌端之文”(即“辞”)、谚语(即“谚”)等也是文。

刘勰言即文的广义文观念,契合他万物皆文、人亦有文的万物与我并生、齐一的思想。于是,无论是诊断文病还是治疗文病,除上面所述的四时、自然景物,以及才、气、学、习、品行等个人因素外,以刘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论都会同时综合考虑到社会、政治、文化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史等因素。例如,在《时序》篇,刘勰把东晋时期以玄言诗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的兴起归因于当时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指出:“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而从《时序》全篇来看,此处刘勰著名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命题的提出,主要聚焦于政治尤其是统治者对文学的影响。如他论述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可见,刘勰没有把对文学的审美经验仅仅局限在审美对象及其个体心理的异质同构上,而是考虑到了由社会历史文化原因所导致的作家的行为因素。

如果说社会风尚、政治文化等因素决定着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的话,那么,文学自身演变发展的历史则直接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在专篇《通变》里,刘勰详细论述了“参伍因革”“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是文学内部演变发展的规律,认为文学有自己的历史,其中一些东西是不受外界影响、恒久不变的。如他说:“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以此为准绳,刘勰在《文心雕龙》20篇专论文类篇章里,总是归纳出每种文类的基本原理、规则,然后在文学史的视域里通过纵向比较,诊断并品评历代文学创作。凡是违背“有常之体”的,刘勰认为“文体遂弊”(《定势》),即犯文类“讹”病。如他论证道:“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何则?竞今疏古,风昧气衰也。”(《通变》)

总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古代医学、古代文学批评建立的重要认识论依据。二者既倡导人与自然万物的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同源同构、共为一体,又强调人是形神的统一体,追求人、文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它们都分别在关注人、文本身及其历史的同时,还把天地万物与人、文视作一个统一整体来加以关注,并且探究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天地万物与人、文之间的相互关系。于是,对中医、文学批评来说,无论是避免或治疗心浮气躁、精神萎靡等各种心理、精神疾病,还是根治各种文病,其良药都是一样的,即:人(包括作者)一方面要依天地、四时、节令的变化,顺应自然,效法天地,品行端正,行善积德;另一方面要身心合一,形、神相依。假如这两方面结合得不好,人或文就会患病。如刘勰认为身心失调,以及没有协调或处理好情物、古今关系,是文人患声病及“繁缛”“新奇”“轻靡”等不良文病的根本病因。

五、结语

综上,在疾病意义上发现各种文病、诊治文病现象普遍存在于以刘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诊断出文学患病,并渴望治疗它,是批评家开展文学批评的重要动因。对文学现象进行诊断、指出症状、分析病因、确诊、开出治疗的药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套路。而“正末归本”根治良方,以及养气、顺应四时、博学等修身之术,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独到之处。在这一过程中,批评者扮演着指点江山、掌握权威话语的医生角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这种以病论文现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迥异于西方文学批评的特色,更深层次上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中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理与医理的统一性。无论是基本术语、思想、原理、思路,还是方式、方法、模式,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都与中国古代医学存在着相同或相似之处。二者本质上都是“攻疾防患”(《箴铭》)的实践性应用学科。文即人、天人合一是其建立的重要认识论依据。气、形、神、虚静等既是中国古代中医理论体系里的基本术语和概念,也是建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或理论的基本元素,其中“气”是二者的基石。“不治已病治未病”、有机整体、综合性和多元性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中医的基本特征。

文章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网址: http://www.lnzyzzzz.cn/qikandaodu/2021/0722/689.html



上一篇:这人和人就是缺共振
下一篇:鲁迅为何骂中医是骗子

辽宁中医杂志投稿 | 辽宁中医杂志编辑部| 辽宁中医杂志版面费 | 辽宁中医杂志论文发表 | 辽宁中医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辽宁中医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