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中医以文心雕龙黄帝内经为(12)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文理即医理 以病论文现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中医之间的种种联系,更深层次上昭示了文理与医理之间内在的一致性,揭示了潜隐其下的中国

四、文理即医理

以病论文现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中医之间的种种联系,更深层次上昭示了文理与医理之间内在的一致性,揭示了潜隐其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观念——天人合一。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天、地、人、文之间的同源同构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天、地、人同源同构的思想源远流长。《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有“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以及“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之说。刘勰则较早明确论证了人或文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同源同构。在《原道》篇,他首先采用类比思维的方法,把包括声音、形貌等在内的宇宙万物外在的一切称为“文”,认为“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其次,基于人与天地一起产生且为“天地之心”的认知,他指出人也有“文”:“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最后,他认为人“文”即“言之文”或“人文”:“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总之,人与万物并生、共根同源,万物有文,人亦有文,是刘勰对“文”的基本认识。此“文”具有双重指称对象和含义:一是包括言语在内的人外在的形貌;二是人“言之文”。

如果像老虎、豹子身上的斑纹一样,文学作品是作者外在的形貌的话,那么,文与人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形与神或内与外、表与里之间的关系,正如中医里一样。形与神俱、形神统一是中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里有“形与神俱”“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之论。刘勰在“精理为文,秀气成采”(《徵圣》)、“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附会》)类论述里,明确把人的“神明”“骨髓”“肌肤”“声气”分别与诗文的“情志”“事义”“辞采”“宫商”一一对应起来。(66)作者已有专论,见拙著《言者我也:〈文心雕龙〉批评话语分析》,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而他“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辨骚》)、“陈蕃愤懑于尺一,骨鲠得焉”(《奏启》)类批评《楚辞》、陈琳作品的话语,更像是评论人。至于《体性》,则是刘勰集中论证文、人一体思想的篇章。首先,他认为“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很显然,这里的“隐”与“内”对“显”与“外”,分别指称的对象是作家与其作品。刘勰认为作家先天的“才”“气”与后天的“学”“习”,依次决定着其作品的“辞理”“风趣”“事义”“体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学作品,就像每个不同的人一样。他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其次,刘勰把作家个性特点与其文学风格一一对应起来,认为如果作家是“熔式经诰,方轨儒门”的“典雅”之人,那么他作品的风格也是“典雅”。反之,如果作家是“摈古竞今,危侧趣诡”或“浮文弱植,缥缈附俗”的人,其作品亦“新奇”或“轻靡”。以此类推,他分别指出并论证了与八类人相对的八种风格,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最后,刘勰以文学史上大量实例,进一步指出了作家性格特点与其外在文学作品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他说:“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

与刘勰比较系统地论述才、气、学、习、个性这些人内在的因素不同,关于人与文的同构,在魏晋六朝之前,人们基本聚焦于人的道德品行与文的关系上。尤其是汉代人们比较普遍把人与其文放在一起评论。最典型的是有关屈原作品的评价。无论是褒还是贬,人们基本上都根据他的人品评论其作品的优劣。如《离骚》者“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涅而不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汉书·淮南王传》)、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67)王逸:《楚辞章句叙》,载《全后汉文》(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84页。等等。王充更是基于“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斑。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积”(《论衡·书解》)的认识,明确提出了“文德”概念。

文章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网址: http://www.lnzyzzzz.cn/qikandaodu/2021/0722/689.html



上一篇:这人和人就是缺共振
下一篇:鲁迅为何骂中医是骗子

辽宁中医杂志投稿 | 辽宁中医杂志编辑部| 辽宁中医杂志版面费 | 辽宁中医杂志论文发表 | 辽宁中医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辽宁中医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